好记者讲好故事!海淀融媒的TA们,将站上全国舞台——

  • CLTPHP

近日

第十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

北京市总决赛

圆满举办

经过激烈角逐

5位优秀记者

脱颖而出

成功入选全国比赛

其中有2位

来自海淀区融媒体中心
她们是 范杰、贺佳


加油!


好记者,肩负时代使命;

好故事,激荡前行力量。

记者们用生动语言

带来一个个记录时代、传递温暖的职业故事

展现新闻从业者的风采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

去聆听那跨越山海“我在现场”的执着
去感受那穿透纸背直抵人心的温度

一脉茶香承薪火:

中关村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回响

“今天的故事要从一块糕点讲起。它来自一家在中关村开了68年的老茶点店……”海淀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范杰讲述的《一脉茶香承薪火:中关村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回响》,以中关村一家老茶点店搬迁为引子,串联起中关村创新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糕点,它是一份独特的‘中关村味道’,更是一份‘科技发展的记忆’。”在老茶点店即将搬迁之时,范杰来到店里,重温老一辈科学家与老店的记忆……那一刻,她深深感悟到了中关村敢闯敢试、求真务实的创新内核。

从2018年参与制作《见证中关村创新发展40年》纪录片到2022年制作《科创中心“核”动力》栏目,范杰见证了海淀的新一代创业者延续着这种中关村创新精神。作为海淀融媒的记者,范杰更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使命就是向下扎根,俯下身,记录、守护、传承好这份中关村的创新精神,这就是对这片创新沃土最深的致敬。”




爱的重量:

一个行李箱与三千个日夜的生命突围

“支撑她们走过近三千个日夜的,是一个塞满89次住院病历、几乎无法合盖的巨大行李箱……”海淀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贺佳讲述的《爱的重量:一个行李箱与三千个日夜的生命突围》是一个关于爱与希望的感人故事。

在北京香山脚下,贺佳见到了骆静怡和她失明的儿子“平安”。八年前,刚满一岁的“平安”确诊脑癌,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骆静怡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带着唯一的儿子和年迈母亲北上求医。为了筹集昂贵的治疗费,骆静怡在寒风中送外卖,瘦弱的肩膀扛起如山重担。

在骆静怡家,贺佳看到墙边放着一个巨大的行李箱,还有几乎要溢出的病历、单据 ……“这哪里是行李箱?这分明是一座用血泪和坚韧垒起的山,无声诉说着‘爱的重量’。”贺佳忍不住在心中落泪。

看着骆静怡疲惫却坚定的眼神,贺佳被这份刻骨铭心的坚韧深深打动。作为记者,她深知文字的力量不止于呈现。于是在采访结束后,贺佳第一时间联系了公益组织、社区机构,希望能为这个家庭尽一份力——让文字成为温暖的纽带,连接起更多善意与力量。

“生活的重担或许能压弯身躯,却永远压不垮爱的脊梁。”那个沉甸甸的行李箱,装得下千钧母爱,也盛得住无声守护、满城暖流和破土而出的生命曙光。贺佳也从中领悟到:“记者不仅是记录者,更是温暖的传递者和希望的播种者,记录着爱如何让生命在重压下奔涌不息,让每一个不屈的突围被看见、被托举。”




“好记者讲好故事”

让我们把最响亮的掌声

送给海淀融媒的记者

范杰、贺佳

她们精彩的讲述

生动诠释了海淀融媒记者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

专业追求与自我要求

以敬畏之心守望时代

以精益求精雕刻细节

这份对新闻事业的极致追求

正是海淀融媒锻造“四力”兼备

新闻工作者的有力证明

在海淀这座

科技之城、创新之城、

青春之城、活力之城

海淀融媒的记者

以脚力丈量时代

以眼力捕捉真实

以脑力思考民生

以笔力书写担当


每一位心怀热忱的海淀融媒记者

脚下有泥、眼里有光、

胸中有火、笔下有魂

他们把每一次抵达都当作使命

把每一段文字都写成誓言

用更高标准定义“优秀”二字

海淀融媒

这座科技与创新之城的传播引擎

正持续输出能讲好海淀故事、

传播好海淀声音的

卓越新闻力量

努力让“好记者”三个字

成为海淀融媒最亮的注脚

征程继续!

海淀融媒记者

好样的!

全国赛场等你们闪耀!加油!

同时

向所有坚守真相、奔赴现场的新闻人

致敬!

一起奔跑,一起发光!

记者:关镓萍

图片来源于受访者


綫上分享會
點擊預約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