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楞沟”很美 新生活很甜

  • CLTPHP

布楞沟村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北部山区,平均海拔1900多米。在东乡语中,布楞沟意为“悬崖边”。

7月底,记者从县城驱车前往,不足20分钟便抵达村口——山势陡峭、沟壑纵横,却见房屋井然、绿意盈野。


▲布楞沟村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北部山区。图片来源: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眼前的景象让人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片“渴死麻雀摔死蛇”的极度贫苦之地。

“十年九旱,四季缺水。从前,村民除了靠水窖积蓄雨水,还得到几十里外的地方拉水,水贵如油,一年下来,最节省的家庭水费也要花几百元。”村史馆馆长汪枝俏指着一口老集水窖,向参观者介绍村子的历史。

那时候的布楞沟村是东乡县最穷的地方。严酷的自然环境,让村民们饱受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的“六难”之苦。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翻山越岭,来到布楞沟村。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布楞沟村发展的嘱托。

亲切关怀、深情牵挂,如春风般把希望送到了布楞沟村,也把追求美好新生活的信心和力量扎根在各族群众心中。

12年来,借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强劲东风,布楞沟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水引来了。投资2.95亿元的布楞沟山旱地供水工程彻底解决了“千年水困”,配套建设的集中供水点、蓄水池构成了现代供水网络。

路修通了。一条宽5米、长20公里的水泥硬化路,通到村民家门口,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

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曾经的黄土坡上被推出一片平地,56户村民从破败的土坯房统一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村活动中心、便民超市、文化室、卫生室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

马麦志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过的农户。走进他家的新居,窗明几净,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水龙头一拧开,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流出,天然气也通到了家里。


▲马麦志。郑涵月摄

“这些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下,我们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我儿子考上了大学、买了车,我还担任了村里的水管员,每个月有1000元的收入。以前做梦也想不到有这样的好日子。”马麦志笑着说。

布楞沟村的变化,不止于村里的硬件设施,还有村民们的精气神。

布楞沟新村对面的山坡上,村民马大五德带头创办的养殖专业合作社里,现代化的圈舍里养殖了几千只羊羔,长势十分喜人。

“我们村历来就有养羊的传统,但以前村里缺水,路也不通,养殖业很难发展起来。”马大五德是土生土长的布楞沟人,在外打拼15年后,他看到家乡的变化,决定回村创业。在政府帮助下,2015年,他成立了布楞沟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规模化养殖。

“目前有20多户农户在我们合作社入了股,每年分一次红,年利润上百万。下一步,我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共同富裕。”谈起合作社的发展前景,马大五德信心十足。

如今,布楞沟村通过积极发展富民产业,成立6家养殖合作社,开办农家乐3家,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基本覆盖了全村的劳动力,有效带动了村民生产增收。

村子富裕了,吸引越来越多人回到家乡,一直在外务工的村民马哈比布也返乡了。

曾经,为了摆脱贫困,马哈比布只身前往省城兰州讨生活。他蹬过三轮车,开过出租车,卖过牛羊肉。回到家乡后,马哈比布利用在外面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开了小商铺,现在正在学习养殖技术,准备继续大展拳脚。

“村子发展好了,我们的生活也有了盼头。一家人不用在外漂泊了,过上了从小就盼着的甜日子。”马哈比布感慨地说。

村子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石化集团的持续帮扶。中国石化驻布楞沟村第一书记卢晓阳介绍,2013年,中国石化就积极参与到当地的脱贫攻坚当中,为当地百姓建设了通村道路工程和饮水延伸工程,有效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中国石化驻布楞沟村。图片来源: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去年,通过中国石化帮扶渠道,帮乡亲们卖出农产品300多万元。”卢晓阳介绍,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万元,昔日的“悬崖边”,成了人尽皆知的“幸福庄”。

与此同时,布楞沟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整修梯田4100亩,累计完成造林6750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满目的青山;大力开发文旅项目,依托村史馆打造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建设民俗展示、农家休闲、庭院商业等旅游设施,努力把布楞沟村打造成对外展示乡村振兴成果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村子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12年光阴,让曾经干渴的土地清流淙淙、生机盎然。如今的布楞沟村,正以昂扬的姿态走向乡村振兴美好的未来。


綫上分享會
點擊預約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