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工优品点评】第七十二期 兰芳香包

  • CLTPHP


第七十二期 兰芳香包

国工优品

一针一线,绣出千年文化传承;小巧香包,承载乡村振兴梦想。在甘肃庆阳,省级非遗庆阳香包绣制传承人刘兰芳,用四十八年的坚守与创新,让这门古老技艺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兰芳工坊,欣赏其广受年轻人喜欢的动物香包。

01

玲珑生肖,庆阳香包


这组迷你挂件基于传统文化中的十二生肖进行原创设计,采用双面刺绣工艺,立体缝合,流苏设计增添灵动感,造型精巧可爱。



包装背面印有香包缝制者的介绍,使传统手艺人从匿名走向台前,能够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和认可。


这些香包不仅具有装饰功能,内里还填充多种中药香料,既保留了传统香包祛邪纳福的寓意,又融入了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02

千年古艺,岐黄遗香

庆阳香包又称“荷包”“绌绌”,是以天然香料和七彩丝线等材料制作而成的传统手工艺品。其造型古拙质朴,色彩绚丽,具有黄土高原雄浑厚重的艺术风格。


它以丝绸、彩布为原料,采用藏针绣、立体刺绣等40余种针法制作。

“绌绌”又名藏针绣,其特点是通过隐藏针线,以造型状物、形神兼备而不露针线为佳境;立体刺绣类则讲究神似而不求形似。


香包内多填充甘松、白芷、川穹、艾叶、山奈、泽兰等芳香除湿的中药材粉末,兼具装饰性与保健功能。

庆阳是岐黄文化的发祥地,中医药鼻祖岐伯的故里。据史料记载,岐伯常佩戴内装草药的药袋以防疫驱瘟,此举在当地逐渐流行,形成习俗。


金代香包文物,现藏于华池县博物馆

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被称为“千岁香包”,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香包实物。

2006年,庆阳香包绣制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庆阳香包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03

薪火相传,绣梦新生

如何在新时代守住老手艺?庆阳人以行动作答,他们将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让古老香包“绣”出产业新路,“绣”动万家灯火。


近年来,庆阳市始终将非遗传承保护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将技艺传承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培育成乡村振兴带头人,不断壮大传承人队伍,让庆阳香包的文化魅力持续绽放。

通过政策扶持,全市8县(区)各香包公司探索出由专业团队设计、艺术大师带动制作、千家万户参与生产、龙头企业组织营销的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在庆阳香包绣制传承人中,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刘兰芳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的理念。

“如果年轻人不接受、不传承,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技艺就会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为了让庆阳香包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她带领团队对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多方面改进:将浆糊换成胶膜,用拉字刻版丝网印刷替代手绘画样,以冲床刀模下料取代剪刀裁料。这些高效精准的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香包制作。



传统庆阳香包体积较大,不便日常佩戴和使用。刘兰芳和团队根据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对传统香包进行重新设计,创制出卡通风格的动物香包,造型灵动可爱,一经推出便备受年轻人喜爱。


刘兰芳工作室的创新香包“驴敢当”


十二生肖香包

除了产品创新,刘兰芳还组织开展香包、刺绣、剪纸等交流及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产品的传统特色和品质。


肖金义渠村与刘兰芳联合举办培训

此外,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网络平台”的生产经营模式,动员能人大户、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搭建规模化生产平台,拓宽销售渠道。

如今,这项传统民间技艺与扶贫车间相结合,让周边妇女在农闲和照顾家庭之余获得可观收入。在刘兰芳团队的香包产品背面及线上平台介绍中,都能看到制作者的详细信息。


她为残疾人、留守妇女提供了掌握手艺的机会,帮助她们增加收入,并让她们的故事被更多人知晓。


目前,庆阳市已有超十万香包从业者,年产量超千万件,产品远销二十多个国家,真正实现了“小香包,大产业;老传统,新生命”。


小小香包架起了沟通城乡、连接世界的桥梁。这些成就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扶持和无数传统手工艺人的坚守,更离不开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手工艺的热爱。


关于国工优品

国工优品点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推出的公益活动。

活动旨在发现和鉴赏植根民族文化、融合当代科技、自主创新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高品质国产消费品,助力东方文化复兴和高端品牌打造。


綫上分享會
點擊預約

微信公众账号